欢迎访问法务二部
kittykim@hiwayslaw.com
+86 139 1742 1790
  • English
  • 日本語
  • 债权回收的风险防范及应对机制

    债权回收的风险防范及应对机制

    当前经济形势严峻,企业的债权回收问题普遍较为突出。对于企业而言,如何做好债权回收的风险防范与应对,有效地将纸面上的债权转化为真正的现金流,尽快并最大程度回收债权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。

    本文拟结合实务经验,为企业建立债权回收机制提供参考。

    一个基本的思路是,债权回收不仅仅是个案应对问题,而是需要从交易前期的风险预判和防范开始,贯穿交易过程的风险识别和把控,以及出现回收风险时的及时、正确应对的一套完整机制。其原因在于:若交易前,对交易对方主体及履约能力认知有偏差,或者为了追求业绩而盲目签订合同,那么极有可能为债权回收埋下了“地雷”;而交易过程中,忽视合同条款的约定,或者未及时保留交付凭证或签认记录等,则进一步为债权回收增加了障碍;债权回收出现困难时,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也极有可能最终变成呆账、坏账。

    那么,企业具体应该如何在各个阶段做好债权回收的风险防范及应对呢?

    在交易之前,应当重点掌握交易对方的经营状况(包括经营范围、历年业绩等)以及征信情况,同时了解交易对方的涉诉情况,核实是否存在被强制执行、限制高消费、列入失信人员名单等,确切掌握交易对象的经济实力、履约能力以及商业信誉情况。

    在此基础上,确定己方的交易条件底线(例如付款条件、违约责任等)。在磋商过程中,根据己方的地位优劣,灵活地争取有利条件,并反映到合同中。关于合同条款的审核,非本文主题,不再展开赘述。到了履约阶段,应特别重视证据的收集与留存,例如,合同文本、债务人签字盖章的对账单、发货物流及交付凭证、收货的签认单、约定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时的补充协议及备忘录、各种结算票据等证据,形式上包括书面记录、往来邮件、微信聊天记录、信函等。实务中,企业法务部门可以根据合同类型,拟定不同类型合同需要留存证据的清单作为业务部门的实操指引。

    合同履行过程中,债权回收完毕前,应当留意交易对方的经营状况变化,当出现一些不良迹象时,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,如要求对方额外提供担保等等。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根据企业行业特点及交易模式等,视债权回收风险的情形及严重程度,规定不同的应对措施及审批权限,既明确规定出现哪一种情况,哪个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。由于企业经济状况、行业、交易模式等不同,具体的规则设计往往相差很大,故限于篇幅,不展开分析。

    最后,需要注意的是,债权回收的常见手段包括寄送敦促函、律师函、采取保全措施、申请仲裁、提起诉讼、申请执行、进入破产程序等,实务中应当根据个案情况,灵活地确定需要采取的一种或者多种手段。例如,当发现债务人缺乏保全或执行的财产时,可以关注其是否有针对第三方的到期债权,如有则可以考虑申请对该等债权进行保全。又如,债务人尽管负债较多,但尚有市场价值,则可以考虑通过债务重组、破产重整方式实现最大可能的债权回收。